開箱
-
「十銓 T-FORCE VULCAN Z SSD 1TB」實測開箱,「SATA 6Gb/s」高效能固態硬碟!
近期SSD價格大跳水,許多原本貴鬆鬆的產品都變得更為容易入手,然而即便如此,就算是最入門的SATA SSD在售價上還是與HDD有著一段距離,玩家們難免在容量擴充上還是必須依照用途在預算和傳輸速度之間做出選擇。 對此,台灣知名的儲存電競品牌十銓科技旗下電競品牌T-FORCE 決定挑戰市場,開出1TB大容量卻不用2,000元台幣就能入手的超值價碼,帶來全新的VULCAN Z SATA SSD,要讓玩家用近乎等同HDD的成本享受4倍的傳輸效能提升!本次小編也特地入手了一顆,要來實際開箱測試看看這款的VULCAN Z SATA SSD能否成為新一屆的全民擴充與備份新寵。 T-FORCE的VULCAN系列產品在規劃上一向主要是鎖定入門市場,而新推出的VULCAN Z SATA SSD也是維持這個定位,外觀上延續過去VULCAN、VULCAN G這兩位大哥的風格,選擇走黑色系的設計配上大大的「T」字型商標,並以類似跑馬燈字體的方式,使用大量實心、鏤空的「T-FORCE」文字來做整體視覺裝飾,乍看之下只是使用兩種不同深淺的黑色進行交替,卻成功以最少的色彩搭配出了極具視覺衝擊性的電競效果。 規格上,VULCAN Z SATA SSD為標準2.5吋的硬碟,傳輸採用SATA 6Gbps通道標準,現階段提供240/256/480/512/1TB/2TB六種容量,機身的側緣和底部則都有設計螺絲孔位,因此原則上可以相容於多數主機機殼、NAS網路硬碟所提供的3.5吋硬碟架上。 看完了外觀,接著小編就要來撬開產品的外殼,來帶大家看看SSD最重要的內部用料安排(此為破壞保固行為,一般玩家切勿隨意嘗試)。 拆開後,可以看到PCB正面鑲著一枚控制器和2個儲存顆粒,控制器的部分是使用SMI慧榮專為SATA SSD設計的SM2259XT2,用在VULCAN Z SATA SSD能夠帶來最高550 MB/s的讀取和500 MB/s的寫入速度,基本已經達到SATA 6Gbps通道頻寬上限。 另外這枚控制器本身不支援獨立快取,有助於降低功耗和發熱,也具備ECC除錯校正、S.M.A.R.T.自我監控、分析、與報告的技術、端到端加密等保護機制來提升整體資料讀寫的穩定性,同時也支援SLC快取演算法和全域平均抹寫機制來進一步提高資料的寫入效能和延長儲存顆粒的使用壽命。 顆粒方面,小編手中的1TB版本使用2顆容量為512GB,由Western Digital出產的3D TLC顆粒,翻轉到PCB的背面則能看見兩個空焊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畢竟VULCAN Z SATA SSD屬於入門級產品,使得保固服務被訂在3年,但根據官方提供的資料來看,VULCAN Z SATA SSD實際上有著相當不錯的耐用度,以本次開箱的1TB版本來說,其最大寫入壽命高達800 TBW,比一般同容量產品落在600 TBW還要來得更高呢! 最後考慮到在M.2介面當道的現今,可能有部分玩家不熟悉採用SATA 6Gbps介面的硬碟要如何安裝,小編在這邊也簡單講解一下安裝方式。 SATA 6Gbps傳輸介面本身不具備供電能力,所以玩家可以發現SSD的金手指分為長、短兩段,當中短的那一段負責數據傳輸,需要和主機板相連,連接的SATA 6Gbps數據線材一般來說主機板的盒裝配件都會附贈;長的那一段負責電力供應,須使用電源供應器的SATA電源線材進行連接。 另外提醒一點,部分主機板可能會讓最後2組SATA 6Gbps連接埠(靠近主機板底部的2組)與M.2插槽共用,造成該M.2插槽若有安裝設備的話,與之共用通道的SATA 6Gbps連接部會失去功能,如過要連接多組的話,建議事先查詢官網的擴充埠的通道設計。 接著就是效能驗證的環節,理論上現今的主機版和處理器對於SATA SSD的支援能力都相當穩定,不過為保證產品在測試過程能發揮最完整的性能,小編還是選擇使用頂級的Intel Core i9-12900K處理器搭配Z690主機板來做為本次的測試平台。 在硬碟測試必跑的CrystalDiskMark 8中,VULCAN Z SATA SSD的讀取速率為554 MB/s,寫入速率則為498 MB/s,基本符合官方所宣稱的550/500 MB/s讀寫效能。 而在ATTO Disk Benchmark中,SSD大約在128KB的時候達到最大讀取效能,寫入則是在256KB來到最高峰,此後整體的速度表現都相當穩定,看不出降速的跡象,代表VULCAN Z SATA SSD即使沒有獨立快取,也不太會出現檔案尺寸過大無法負荷的情況。 最後來看看3DMARK的Storage Benchmark跑分,此項測試相當特別,它是完全針對「遊戲場景」去進行模擬,內容包含《戰地風雲5》、《決勝時刻:黑色行動4》、《鬥陣特工》這三款遊戲的載入效率評估,還有遊戲錄影、安裝、遊戲儲存、遊戲檔案轉移的傳輸效率,最後將上述內容轉化分數結果呈現,VULCAN Z SATA SSD在此項目的得分為840分。 撇開為企業級產品,目前1TB容量的HDD價格落在大約1,500~2,000元之間,只是因為先天特性的關係,使得傳輸速度頂多在150 MB/s,在現今很難用於日常備份以外的用途。而VULCAN Z SATA SSD不僅1TB的售價不到2,000元,在傳輸速度上還能夠直接達到接近SATA 6Gbps頻寬上限的550 MB/s,讓產品除了用於備份之外,更能夠滿足遊戲直播的錄影、影音剪輯代理素材(Proxy)的儲存硬碟,幫助玩家們的容量擴充升級能夠一次到位,不必繼續在預算和效能之間左右為難。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玩家升級有妙招、入手AMD Ryzen 5 5600直接無痛原地效能飆升兼省荷包,vs Core i5-12400
一想到電腦要升級,大概最痛苦的除了荷包之外,還有就是要更換一堆零組件實在是很麻煩,不過如果原本就已經是AMD陣營的玩家就可以放輕鬆了,行之有年的AM4架構其實帶給玩家相當程度的便利性,尤其趁著未來會變更成AM5架構的情況下,趁這一波Ryzen 5000系列的降價浪潮,替手上的前幾代Ryzen或Athlon處理器換顆強勁有力的新心臟也是個快速的升級方法。 或許會有玩家說,要升級也可以換成Intel的12代平台啊!是沒錯,不同陣營的選擇除了玩家個人的使用偏好外,也要看整體效能與預算等考量,兩大陣營都有差不多對應的等級可以挑選,以最直接的價位這一塊來看,如果抓個6,000元,那可入手的就是AMD Ryzen 5 5600以及Intel Core i5-12400這兩位,對於新裝機的朋友或許兩者最大的差別會是主機板的價格,如果選擇Core i5-12400的DDR5版本,那還得再往上加一些,相對於目前B550主機板價格較親民以及仍使用DDR4記憶體的價位來說,AMD陣營似乎是比較具備CP值的選項。 至於到底換上Ryzen 5 5600能不能打得過12代的Core i5-12400呢?這裡咱們也就事論事的來加以探討一下,看看要如何再荷包與效能之間達到一個較佳的平衡點,畢竟如果可以爽爽的用小預算就升級效能是再完美不過的事了! 雖然說AMD的AM4腳位從第一代Zen架構的Ryzen 1000系列一路用到了Zen 3架構的Ryzen 5000系列,但這並不代表所有主機板型號都相容,因此首要注意的就是先確定自己的主機板型號。 目前除了少數像華碩ROG頂級款Crosshair主機板系列有自己獨立的命名規則外,多數主機板會以「晶片組」的世代來進行命名,分別有300、400、500系列,基本上,其中的300系列中已經全數無法支援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代表主機板型號有X370、B350、A320字樣的都「理論上必須」選擇更換主機板。 之所以說是理論上的原因就是,為了延續AM4的廣度支援性生命力,各廠商也都紛紛的開發出了可支援至最新Ryzen 7 5800X3D的BIOS,如果是採用舊款300晶片組的朋友也不用擔心,只要更新一下BIOS就可以繼續沿用,當然要是口袋預算許可的話,換一片新一代的500晶片組主機板來用用就更完美啦! 如果不清楚自己手上的版本到底是哪款晶片組?沒關係,不需要先急著把機殼打開,網路上有不少程式都能自動辨識產品的型號,像是包含小編在內,許多人常用的免費硬體偵測程式「CPU-Z」就能辦到(可免費下載)。 下載後打開即可在程式的「Mainboard」頁面中看到主機板的相關資訊,其中「Southbridge」的欄位便會顯示晶片組的型號,至於想更新BIOS的話也同樣可以在這裡看到廠商以及產品型號的名稱,方便直接上各廠商官網下載新版BIOS。 撇開舊版的300晶片組先不談,現有的400與500晶片組最主要的差異在於「PCIe 4.0通道」的有無,只有500晶片組中的X570和B550系列的主機板能夠支援PCIe 4.0通道,這點對於後續SSD的擴充有著比較關鍵的影響,如果不小心把PCIe 4.0的M.2 SSD插到400晶片組的主機板,主機板可是會無法辨識而沒有反應的喔! 在確認好主機板的相容性後,玩家就能去把處理器迎回家啦!不過先不要急著安裝,因為在此之前有一個重要步驟要做,那就是「升級BIOS」。(如果是新購入的500晶片組主機板應該就無需再升級即可辨識最新的Ryzen 5000系列處理器) 可能有不少玩家從組裝電腦的第一天開始就不曾更新過BIOS,BIOS可以想像成是主機板的ID識別器,需要透過更新才有辦法辨識新世代的產品,否則新處理器安裝之後,主機就會不斷處在CPU異常的狀態而無法開機。 取得BIOS的更新檔方法有很多,不少主機板同步軟體如華碩的Armoury Crate、微星的MSI Dragon Center都能夠自動偵測最新的BIOS更新檔,有的甚至還提供自動安裝服務。沒有相關的同步軟體也沒關係,只要到產品的官網的支援頁面中搜尋對應的主機板型號,便能取得最新的BIOS更新檔。若是各位的主機板同步程式沒有提供自動BIOS安裝功能,那就需要準備一個隨身碟將解壓縮過後BIOS檔案存入其中來進行手動升級。 在前面有提到,以6,000元的預算下,能夠入手的2款新處理器就是AMD Ryzen 5 5600以及Intel Core i5-12400,到底這6,000要花在哪一邊?著實會讓玩家傷點腦筋,兩陣營且價格近似的2顆處理器其實在各方面的定位上都極為完美重疊,包括核心數都是6C/12T、功耗也都是65W,連彩盒包裝內都有附贈散熱器供玩家使用無須再外購等等。 換句話說,對既有已經是AMD陣營的玩家來說,選擇上的差別就是一張主機板的成本費用(不考慮DDR5記憶體版本),說多不說、說少不少,以一片B660主機板大約要價5,000-6,000元上下的價格來看,原地升級顯然是最佳選擇,否則像Intel陣營一換平台預算可就高了,畢竟最新的12代連腳位都改了,原本的主機板平台都不合用,更不用說要是連DDR5一起換的話,那就是花大錢了,原地升級還是只能挑AMD的AM4架構。 此外,Ryzen 5 5600和Core i5-12400也是不少玩家在主流處理器選擇上的最低底限,再往下就需要在功能與效能上做出比較多的妥協,像是在Ryzen 5 5600之下的Ryzen 5 5500就將PCIe 4.0的支援功能拔除,Intel這邊更是直接降到Core i3等級,核心數量還直接一刀從6C/12T變成4C/8T。 這也是小編一開始就說到的,6,000元可以入手哪一版的處理器這個主軸,整體來說,Ryzen 5 5600和Core i5-12400可以說是兩個陣營在處理器比較上的基準起點,往上需要額外考慮其他的硬體配置成本、往下效能和功能性則不夠全面,這次也特別選了這兩顆處理器來比較看看,以遊戲、創作上的效能表現來讓還在猶豫該跳槽、或原地升級的玩家們有更多參考囉! 本次效能實測以中階遊戲主機的規格做為出發點,AMD陣營選擇使用B550晶片組的主機板,Intel陣營則為B660晶片組,記憶體皆為同款DDR4-3600 16GBx2(共計32GB),搭配的顯示卡為RTX 3060。 另外,考慮到多數玩家在主機升級的規劃上多是走隔代升級的路線,因此小編也找來了Ryzen 5 2600X做為本次的效能基準參照,讓玩家能夠更清楚得知過去與現在的處理器在效能上有怎樣的差距。 在基本的CPU跑分中,不論是CPU-Z或CINRBENCH R23,Core i5-12400在分數上有著比較高的成績,其中單核心在CPU-Z可以來到670分,Ryzen 5 5600分則是接近600分,多核的差異則相對較小、僅不到3%的差距,而就算是CINEBENCH R23的部分,差異也都落在10%以內。 至於如果是原先使用Ryzen 5 2600X的玩家,升級至Ryzen 5 5600則可以看到提升的幅度不小,不論是單核或是多核,效能上的提升也分別有33%以及34%,基本上就是提升了1/3的效能。 3DMARK的跑分中,除了Core i5-12400在DX12的Time Spy項目的分數略高一絲,其他幾項都幾乎是伯仲之間,甚至Ryzen 5 5600在Fire Strike與Fire Strike Ultra的表現占優,總體來說,3DMARK的測試上兩者基本上是打平,反倒是Ryzen 5 2600X在Time Spy和Fire Strike中都明顯有些落差。 接著來試試遊戲實戰的部分,所有遊戲均設定在最高畫質,關閉垂直同步、解析度縮放等干擾FPS表現的功能,遊戲如果提供光線追蹤、FSR或DLSS則一律調整到最高畫質的選項。 基本上,處理器對於遊戲的影響有相當大一部份是來自於遊戲廠商的優化,像是《刺客教條:維京紀元》、《極限競速:地平線》就屬於對處理器效能較不敏感的遊戲,只吃重顯示卡的運算表現,在這兩款遊戲中的實測數據上也可以發現其實成績都差不多,此時就算是用Ryzen 5 2600X,也無法拉開FPS差距。(與另2顆處理器沒有太明顯的差距) 至於《極地戰嚎6》、《死亡循環》這一類遊戲對處理器的依賴程度就較為明顯,也較容易反應在FPS值上(Ryzen 5 2600X的成績可見差距),《死亡循環》的部分可以看到Ryzen 5 5600在1440P下則是微幅差距、2160P(4K)的部分則有反超,另外在《極地戰嚎6》中,場景一換到2160P解析度下就可以明顯看到不小差距了,雖說Ryzen 5 5600與Core i5-12400仍舊是處於伯仲之間,但舊版的Ryzen 5 2600X則是僅剩58 FPS,相較其他兩款可達72/73左右的FPS來說,落差有約25%,這也可以看出假使玩家能夠直接原地升級,好處就能一併顯現。 至於遊戲以外的創作用途中,如果單純比較CPU在影片轉檔的效率上,Ryzen 5 5600和Core i5-12400對x264編碼、x265編碼的輸出效率都差不多,彼此以2FPS的細小差距互有勝負。 目前Ryzen 5 5600和Core i5-12400大約都在6,000元以內,從上面的測試結果來看,從Ryzen 5 2600X升級上去都可帶來相當有感的效能提升,不過若只是純比較2顆處理器的話,Core i5-12400雖然看似略勝Ryzen 5 5600,但多數情況的差距微小,有些地方甚至平手或被反超,因此可以看出對於既有的AMD用戶來說,若捨棄原地升級,而再多花約6,000元左右的成本(主機板)進行跳槽並不是很划算的一件事。 然而如果玩家堅持就是要花掉這些預算的話,不妨優先選擇優先提升顯示卡的等級,恰巧現在顯示卡的價格已經差不多掉回原價,6,000元的預算足夠顯示卡的型號向上提升一級,例如本篇使用的RTX 3060就能變成RTX 3060 Ti,小編也在這邊讓大家看一下顯卡升級之後的遊戲變化。 在升級顯示卡之後,遊戲的效能表現都出現了顯著的效能成長,不少遊戲的FPS都能向上提升10~20 FPS,順暢度的變化相當有感!但值得注意的是,由於NVIDIA產品規劃的關係,RTX 3060 Ti、3070、RTX 3070 Ti這三張卡都只有8GB記憶體,因此部分遊戲在達到4K解析度的時候會出現記憶體不足的問題,例如《極地戰嚎6》就因此出現Bug,造成遊戲的跑分模式無法正常運作,使得FPS值只有8張,只能說老黃的刀法實在很精湛啊… 除了升級顯示卡之外,對於從Ryzen 2000系列升級上來的玩家,小編個人也推薦選擇「更換SSD」,畢竟Ryzen 2000已經是2018年的產品,距今已經過去4年,以一顆SSD的保固有5年來算,若用於開機後就不斷執行讀寫的系統碟,也差不多接近使用壽命。 考慮到SSD先天的特性,一旦發生損毀,資料是無法修復的,所以千萬不要等到SSD壞了才換新,加上現在SSD的價格也比4年前要跳水不少,趁機買顆速度更快、容量更大的來替換,既保證資料安全,還能獲得更好的資料存取效能,算是一舉兩得的作法。 假使想要榨出更多Ryzen 5 5600的效能也可以透過條PBO(Precision Boost Overdriver)來達成,基本上也跟Intel的Turbo Boost技術類似,方便玩家做自動超頻,只是通常AMD平台是預設為Disable(關閉未啟動),如果採用的主機板有支援PBO選項的話,可以從BIOS中手動打開,但要記得,其中的Auto選項表示是依官方預設值運作、進階設定則要選擇Manual手動模式,一些細項的設定才能自由調整。 除了透過BIOS有支援PBO來做調整外,也可以利用AMD自家的Ryzen Master來做設定,小編也要溫馨提醒一下,如果想要擠壓更多Ryzen 5 5600的隱藏性能,建議最好是換裝效能更佳的散熱器(如水冷)會有助於超頻成功。 從實測的結果來看,Core i5-12400和Ryzen 5 5600的效能其實相當接近,雖然部分成績Core i5-12400看似略勝一籌,但想要獲得這小幅的效能紅利,不論是AMD還是Intel玩家,都必須花費5,000~6,000元的成本在主機板的更換上,就算不是原地升級,兩者的主機板價差也是存在,AM4的價位顯然更有競爭力。 反觀Ryzen 5 5600因為能夠直接至少相容現有的400、500晶片組的主機板,也就沒有這部分的負擔,除了省下額外的成本外,還帶來幾乎與Intel同級產品的效能表現,而省下的預算除了可以如同本次實測的做法,將RTX 3060換成RTX 3060 Ti來直接提升效能外,就算將費用灌注到其他硬體設備上也能進一步增強原本的Ryzen 5 5600的整體性能,以總成本來看,也把對手Core i5-12400遠遠拋在腦後。 總結來說,AMD利用自家處理器高相容性的特性推出了Ryzen 5 5600,在保證效能的前提下,透過原地升級的形式將所需付出的成本壓到最低,讓苦於預算受限的AMD處理器玩家能有更為划算的選擇,如果還搭配Radeon顯示卡的話還會有一些加成作用,倘若各位洽巧也還在使用Ryzen舊世代處理器產品,還不抓緊這次的機會,享受AM4腳位下的升級福利衝一波吧!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希捷 Seagate 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實測開箱,「7,000MB/s俱樂部」PCIe 4.0固態硬碟!
不曉得還有沒有玩家在為了挑選SSD而煩惱呢?一般的SSD都是256GB、512GB、1TB或2TB容量,要更大的話,不僅價位高很多,就連選擇都很少!本次為各位帶來大品牌、大容量的選擇,且裝備了散熱裝甲,以至尊級的樣貌來挑戰最速SSD傳說,假設玩家們最近剛好在猶豫SSD的話,那麼就來看看這顆Seagate 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吧! 相較於無裝甲版的簡約,由於散熱裝甲的配戴,讓Seagate 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看起來更具風格,通體全黑以及高級鋁金屬打造的元素設計,讓整體看起來更加尊貴,不過雖然同為M.2 2280-D2尺寸,但也因為散熱裝甲的緣故,體積變成3.58 x 22.15 x 3.58 (mm),重量也來到10.6公克。 FireCuda 530 SSD散熱器版也以容量區分為4個版本:4TB、2TB、1TB、500GB,在官方公告的資訊上,4個版本皆為PCIe Gen4 ×4 NVMe 1.4(皆可向下相容Gen 3介面),但在讀寫速度方面略有差異,擁有最佳讀寫效能的為2TB版本,而本文所介紹的4TB版本則有7,250 / 6,900 (MB/s)的讀寫效能,與2TB版本在讀取上僅有50MB/s的差距,不過在體感上,應該是沒有太大分別。話雖如此,4TB版本卻擁有相對強勁的耐久性。4個版本的MTBF皆為180萬小時,但4TB版本卻有版本中最高的5,100 TBW,理論上是相對擁有更長的使用壽命,也就是說更耐操。 而FireCuda 530散熱器版所裝備的散熱裝甲來頭可不小,Seagate與專門開發散熱套件的大師EKWB合作,以高級鋁金屬製成,外層紋理採用電鍍設計,上頭的細孔可促進冷卻,如此盡其所有可能的拿捏溫控限制,也能同時維持更長的巔峰讀寫效能。 拆下散熱裝甲後,可以發現FireCuda 530 SSD散熱器版,其控制器搭載的是Seagate STXZY01049E0,也就是與群聯PHISON合作的旗艦主控晶片:PHISON PS5018-E18,這點在無裝甲版的介紹中也有提到,採用台積電12nm製程,並具備三核ARM Cortex R5 CPU以及雙CoXProcessor處理器,讓連續讀寫皆能突破7 GB/s。 快取記憶體也依舊與無裝甲版所配載的相同,亦為2顆SK Hynix H5AN8G6NCJ DDR4 8GB,儲存顆粒為單面4顆Micron IA8HG94AYA 176層3D NAND TLC,不過由於SSD本體完全固定於散熱裝甲上,強行拆卸可能會破壞產品本身,但根據推斷以及SSD硬體組建原則,應是採用正反雙面共8顆設計(單顆512GB,正反8顆共4TB)。 雖然裝甲版與無裝甲版的FireCuda 530在硬體上沒有太大區別,但在參數調整上卻有些許不同,因此測試還是需要的,就來看看擁有霸者容量、至尊等級的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會留下什麼驚人的高速傳說吧! ◆主機板:MSI MPG X570S Carbon Max WiFi ◆處理器:AMD Ryzen 5 5600G ◆顯示卡:AMD Radeon RX 6400、AMD Radeon RX 6500 XT ◆記憶體:XPG SPECTRIX D50 DDR4 RGB 8GB x2 在CrystaldiskInfo偵測資訊上,可以發現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採用PCIe 4.0 x4傳輸模式,符合NVM Express 1.4標準。(硬碟溫度顯示為攝氏49度,係因此為已運轉後的溫度,若未執行任何程式的話,約莫在28度上下。) 而從透過CrystalDiskMark測試所獲得的數據來看,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的循序讀寫速度分別為7,231.15 / 6922.61 (MB/s),與官方公示的數據沒有落差。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編多次測試運轉的過程中,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在循序讀取的速度都約莫在7,000至7,200之間波動,寫入也約在6,700至6,900之間游移,雖說有些差異,但基本上在極限運轉時,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的巔峰讀寫效率仍是相當傑出。 Seagate FireCuda 530 SSD 4TB散熱器版的話,目前台北光華商場、電商通路都有販售。最新行情的話,無散熱器版(一般版)報價,19,200元,散熱器版報價:19,900元。 或許玩家們早已知道FireCuda 530為目前SSD 7,000俱樂部之一的成員,無論是何種用途,都有無庸置疑的讀寫效能,且在4TB版本在系列中擁有最高TBW值,耐用度也絕對無可比擬,而加上EKWB客製化的散熱組件之後,更能維持FireCuda 530的巔峰讀寫效率,且還能享有Seagate的5年產品保固以及3年Rescue Data Recovery Services資料救援服務,不過基本上到那時,玩家們大概又想升級配備了,因此現階段,玩家們還在猶豫要入手哪支SSD,或許它會是一個相當優異的選擇。 廠商名稱:Seagate - 台灣希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技術支援:02-2545-1305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必恩威 PNY XLR8 RGB Silver DDR4-3600 16GB」實測開箱,「DDR4-4000實力」超頻記憶體模組!
雖說DDR5記憶體從推出至今已經降價不少,但在價格上還是與DDR4記憶體有著不小的差距,加上只有Intel第12代處理器能夠支援,因此現今的記憶體市場還是以DDR4版本為主流。 而正所謂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市場,就算各家廠商都在努力擴充DDR5的產品,美系記憶體廠PNY也不忘回頭照顧多數玩家,推出了新款的XLR8 RGB Silver DDR4電競記憶體,為大家的暑期電腦升級之路提供新的選擇。 XLR8 RGB Silver DDR4提供DDR4-3200、DDR4-3600兩種速度規格,容量則備有8GB、8GBx2、16GB、16GBx2四種容量的搭配選項,本次小編入手的是DDR4-3600 8GBx2的版本。 XLR8 RGB Silver DDR4的外觀走的是一個方正的設計,如同產品名稱,記憶體外層包覆了銀白色的鋁製散熱鎧甲,並經過髮絲紋處理來增加整體的質感,並在左側印上XLR8的大紅色箭頭LOGO,中央則有一道斜向刻痕,再沿著刻痕的方向印上「Power By PNY」的字樣。 而在上方的RGB燈條改以不對稱的形式,其中一半燈條完整露出,另一半則是換成斜向橢圓的排列,同時XLR8 RGB Silver為記憶體導入了自家EPIC-X RGB技術,能夠廣泛的相容各大主機板品牌的燈光同步功能,諸如華碩的AURA SYNC、技嘉的RGB Fusion、微星的Mystic Light Sync等,讓記憶體能與主機上的各個信仰周邊一同閃耀璀璨光芒。 此外,記憶體在時脈上也有著不錯的相容性,能夠支援2,133~3,600 MHz的工作時脈,代表玩家的主機就算是使用比較舊型的處理器如Intel第6代Core i處理器、AMD Ryzen 1000系列,乃至於一些不提供BIOS調整的套裝式主機等,這款XLR8 RGB Silver DDR4也都能夠正常對應。當然對於現代的處理器,XLR8 RGB Silver DDR4也有準備XMP 2.0的一鍵超頻功能,方便玩家立刻達到產品的額定效能。 根據TUF Gaming Z690-PLUS D4主機板所提供BIOS工具,XLR8 RGB Silver DDR4使用的SK海力士所出產的顆粒,最低的預設的工作速度為DDR4-2133,CL為15-15-15-36,開啟XMP來到DDR4-3600後,CL定在18-20-20-40,電壓設定在1.35V。比較特別的是,CPU-Z辨識到記憶體的SPD設定還存在一組DDR4-2000的設定,不過實際預設模式下還是跑在DDR4-2133。 效能實測上,使用AIDIA64 EXTREME對記憶體進行跑分,在預設DDR4-2133的狀態下,記憶體的讀取、寫入、拷貝的速率約在33600 /31900 /34600 MB/s左右,此時延遲時間高達84ns。 開啟XMP來到DDR4-3600之後,讀取、寫入、拷貝三項數據達到了56,000 /52,900 /53,900 MB/s,延遲下降到了59.9ns,整體效能的進步幅度相當顯著。 接著小編是著在不更改其他XMP參數的情況下繼續超頻, XLR8 RGB Silver相當輕鬆的就來到DDR4-4000的門檻,然而此時記憶體在讀取的部分下降到41,000 MB/s,但寫入卻大幅度的提升59,000 MB/s,經過反覆多次測試仍是如此,算是這款記憶體一個比較特別的現象。 由於DDR4-4000已經是不更改XMP參數下的極限,小編稍微將CL值放寬到22-24-24-40,記憶體成功來到了DDR4-4200,此時讀取稍微提升到了44,000 MB/s,但還是不及DDR4-3600的狀態,至於寫入則衝破60,000 MB/s大關,來到了61,000 MB/s! XLR8 RGB Silver DDR4雖然只是一款入門記憶體,不過在超頻上有著相當的潛力,開啟XMP之後,原生DDR4-2133的顆粒可以直上DDR4-4000,稍微加點CL就能在向上來到DDR4-4200。雖然說產品在DDR4-3600才能擁有最為平衡的效能,不過念在產品在網路賣場上的價格不用2,000元,能夠給出這樣表現其實已經非常難得,很適合做為預算不多,或是初次挑戰超頻的練手選擇。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華碩ROG Phone 6手機開箱動手玩,首款高通Snapdragon 8+ Gen1手機登場!
在5月底的時候,華碩預先透過的特製ROG Phone工程機搶先預告了高通Snapdragon 8+ Gen 1處理器,如今正宗的ROG Phone 6正式推出,也代表2022年下半年度的旗艦機之戰正式開打,身為市場上電競手機的標竿,ROG Phone 6這一次將相當大的心思花費在操作與散熱上,立志要給予玩家最穩定的效能和最為便利的電競操作體驗。 新的ROG Phone 6的整體設計延續著上一代ROG Phone 5的配方,準備了黑色與白色兩種配色,不同的是黑色延續ROG Phone家族傳統的鏡片玻璃背蓋,白色則是替換成了磨砂材質,兩者都有在背蓋上配有兩塊RGB燈飾,分別為呈現網點造型的ROG LOGO以及「Dare To Play」的宣傳標語。 翻轉到正面,為了電競玩家能夠會得完整的遊戲視野,ROG Phone 6的螢幕堅持採用無開孔的設計,6.78吋E4發光材質OLED螢幕(解析度為2448*1080)將更新率從144Hz向上推高到165Hz,並擁有720Hz的觸控採樣率,色彩表現也經過出廠校正,讓色彩偏離值Delta E < 1,玩家也可以在設定中更改更新率,提供自動 /60Hz /90Hz/ 120Hz/ 144Hz/ 165Hz檔位。 在此同時,ROG Phone家族歷代招牌的雙USB Type C連接埠、邊框上的兩枚超音波按鍵、正面雙喇叭、3.5mm耳機孔等多項特色全部都是完整保留,且這次超音波按鍵的功能又變得更多,不光可以判定點擊、滑動,甚至還能最為體感方線鍵使用,按壓之後觸發手機內的陀螺儀,讓玩家透過傾斜或搖晃手機來進行遊戲操作,適合賽車、飛行類的遊戲使用。 內在規格方面,ROG Phone 6是台灣第一款可以買到的搭載高通Snapdragon 8+ Gen1的產品,官方為了更好的散熱來提供長效穩定的遊戲體驗,刻意將處理器放置於整支手機的中央,更將VC散熱板加大30%、石墨片加大85%,再使用氮化硼作為處理器散熱膏的導熱介質,創造更好的導熱環境。 不光如此,ROG Phone 6將6000mAh的電池改為由兩顆3000mAh電池組合而成的雙電芯設計,在支援65W快充功能的同時,也加入了「旁路充電」功能,可以在遊戲過程中只替手機供電但不替電池充電,減少發熱,也避免電池損耗,提升整體的手機壽命。官方表示整套「被動」散熱設計能夠承受30分鐘的高負載遊戲散熱需求。 在這樣的多重散熱設計之下,ROG Phone 6還首次加入了IPX4防水功能,雖說不到能夠丟下水洗澡的程度,但足以對抗日常戶外雨水的侵害,也能減低一些手汗旺盛的玩家對於機器可能受損上的疑慮。 不過如果玩家遊玩的時間特別長,被動散熱還是不夠怎麼辦呢?此時就要出動ROG Phone 6的新配配件,「空氣動力風扇6」啦!全新空氣動風扇6在整體的規格和用料上進行大幅度的升級,不再只是透過主動式風扇吹吹風而已,還加入致冷晶片,等於變相替手機裝了一台「冷氣機」,能讓手機表面溫度最低下降25攝氏度,使手機維持在極限效能巔峰。 另外,空氣動力風扇6還額外針對遊戲操作下了功夫,直接配置了4枚實體按鍵在上面,搭配ROG Phone 6邊框上的2枚超音波按鍵可以透過程式自訂義為L1/L2和R1/R2,等於手機一口氣有了8組按鍵,將遊戲操作的便利性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然而可惜的是,由於這次空氣動力風扇6成本和體積大增,所以這個配件將不再以贈品的形式提供,必須額外單獨選購,定價為2,890元。 另一個與ROG Phone 6同步登場的則是全新白色款的「遊戲控制器3」,可以做為獨立搖桿使用,或是使用專用扣具將搖桿掛在手機兩側使用,本質上和ROG Phone 5時代推出的遊戲控制器是同樣的,只是上一代只有黑色可以選擇,這次加入白色配色之後,能夠讓整套配件更顯一體感。 軟體功能方面,ROG Phone 6重新設計了最核心的Armoury Crate App的整體介面布局,將性能調整模式精簡為X+ Mode、動態調整與超長續行三種,過去的進階模式則被整合到了X+ Mode中,能夠允許玩家額外針對不同的遊戲去進行更詳細的自訂義,包含鎖定螢幕更新率、限制CPU對於後臺程式的資源分配、顯示效能的調度激進程度等。 另外配合這次空氣動力風扇6,Armoury Crate新增了四種風速的檔位調節,分別為:智能調節、風冷模式、酷寒模式、急凍模式,其中急凍模式需求的功耗較高,必須在連接充電器的狀況下才能啟動。 最後,ROG Phone 6也對「Game Genie遊戲精靈」的介面進行重新規劃,玩家在遊戲的過程中,只要從手機畫面的四角往內滑動便能開啟。新版的遊戲精靈將所有的操作選項集中到了單一一個類似儀表板的畫面中,畫面左右兩側還會顯示CPU與GPU的附載狀態,整體視覺效果看起來更具電競風格,設定操作也變得更為直觀。 ROG Phone 6搭載了高通Snapdragon 8+ Gen 1處理器,代工廠商從三星換為了台積電,配備了12GB+256GB或16GB+512GB的儲存配置可以供選擇(白色版只有16GB+512GB版本)。 在跑分上,小編分別測試「沒有安裝風扇」與「有安裝風扇」上的效能差異,由於風扇提供4種檔位可以選擇,本次全程使用「酷寒模式」,因為此模式是在不插電的前提下所能開啟的最大檔位,反映行動遊玩的情況。 在Geekbench跑分中,未安裝風扇時,ROG Phone 6的單核/多核的成績為1,309 / 4,174分,安裝風扇之後單核與多核都有微幅的上升,來到1,319 / 4,209分;無獨有偶,安兔兔跑分也是類似的情況,未安裝風扇落在110萬分,安裝風扇後來到111萬分。 在3DMARK測是圖形效能中,基本的Wild Life直接顯示Max Out,代表分數超過程式的設定的基準,必須改以畫質更高的Wild Life Extreme才能獲得跑分成績,此時不安裝風扇的成績落在2,788分。 不過3DMARK中真正考驗手機性能的是20輪不間斷的壓力測試,同樣在Wild Life Extreme的條件,不安裝風扇的跑分穩定性為90%,這樣的穩定性已經大勝一票上半年推出的各大旗艦機行,可以看出ROG Phone 6本體在散熱性能上真的有相當的水準。最後根據記錄到的數據,手機效能大約在跑到第9輪的時後開始下降,最高分數為2,791分,平均為2,538分。 而在安裝風扇之後,20輪跑分的穩定性可以來到驚人的99.1%,也就是處理器在過程幾乎不存在降頻,可以看出動力風扇6對於效能穩定性有著顯著的幫助,最終手機最高分為2,800分,平均為2,775分。 續航力方面,將手機的電力設定到「動態模式」、螢幕更新率改為自動、亮度50%、全程保持Wi-Fi連線,ROG Phone 6在PCMARK手機續航力測試中,從100%電力降到20%得耗費將近20小時,續行表現極為出色。 緊接著,馬上替手機接上包裝附贈的65W充電頭對手機進行充電,此時電力剩下18%,經過13分鐘手機來到約50%的電量,完全充滿則大約花費40分鐘。 ROG Phone 6的鏡頭配方延續上一代的標準+超廣角+微距的三鏡頭配方,不過這次標準鏡頭升級為5000萬畫素的SONY IMX 766感光元件,並有著F1.9的大光圈,能夠支援HDR 10+高動態範圍錄影功能,但可惜的還是沒有加入OIS光學防手震,至於超廣角和微距則沒有變化,還是1300萬畫素與500萬畫素。 身為電競手機,拍照自然不會是最大的重點,ROG Phone 6在拍攝功能上將AI、場景辨識一類的功能「被動化」,絕大部分的時間玩家是不會看到手機對拍攝畫面給出任何提示,直到遇到物體過近、環境過暗或是掃描到QR Code的時候,才會開啟諸如夜景模式、切換到微距模式等一類功能。 成像風格上,ROG Phone 6整體是走幾乎無加工的清淡色彩,多數時間標準和超廣角的色彩一致度很高,不會有換顆鏡頭換個世界的感覺,但低光源的時候,可以明顯感受到超廣角的畫質會急速下降,好在手機本身有夜景模式可以多少挽救這部分。至於微距模式的表現則不算太理想,顏色與另外兩顆鏡頭有較大的差異外,拍出來的照片放到電腦上可以明顯感受到大量雜訊和噪點。 ROG Phone 一直以來都是電競手機中的標竿,為了給予玩家最好的遊戲體驗,ROG Phone 6傾注大量的資源在散熱和操作性上,機身內部更強的散熱設計、空氣動力風扇6都幫助機身降溫,讓手機長時間保持在最佳效能狀態,避免遊戲因降頻而卡頓,配合操作更為豐富的超音波按鍵、風扇的4枚實體鍵、搖桿都配件,也都是增進遊戲操作便利性與可能性,使各位玩家只要一機在手,就能殺片天下無敵手!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AORUS C500 GLASS機殼實機開箱,重甲神鷹超猛降肉、環抱最佳化散熱風流!
技嘉GIGABYTE旗下的AORUS電競機殼在過去的產品線基本上切分為入門的C300系列和旗艦C700系列,C300家族因為是採用側面進氣的設計,整體的散熱性能比較保守,而C700系列則是造型較為前衛,加上全塔式的巨大體積和破萬價格,使其相對來說不是那麼的平易近人。 為了滿足現今處理器、顯示卡有著散熱更高的需求,並讓「神鷹信仰」能夠宣揚到更多玩家的桌面上,技嘉特地新開了全新的產品線,帶來專為主流電競配置設計、主打優良通風性的AORUS C500 GLASS電競機殼,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這款新產品能否成為各位玩家手中主機零件的新歸宿吧! AORUS C500 GALSS是一款中塔尺寸的機殼,外觀上使用了和C300、C700截然不同的設計語言,第一眼就能夠感受到這款機殼對於散熱的注重,AORUS C500 GLASS正面融合了相當多樣的元素,上半部為大面積的金屬網,下半部則是改用大量斜向切痕,搭配鏡面、髮絲紋兩種銀色的處理方式妝點兩旁邊緣,充滿了AORUS招牌的重型機甲風格。 此外,前面板本身為磁吸式側開設計,打開後便能看見官方非常豪邁的用上3顆120mm的RGB風扇,而若玩家日後有其他散熱考量,也可以根據需求替換成最高420mm的水冷排,同時側開門板上負責阻擋灰塵的濾網也是磁吸式的,能夠非常輕鬆的進行卸除,讓日常清潔更為簡單。 接著將視線稍微往上移來到機殼頂部,AORUS C500 GLASS準備包含2組USB 3.2 Gen 1 Type A(官方以舊稱USB 3.0標示)、1組USB 3.2 Gen 2 Type-C、3.5mm耳機孔、3.5mm麥克風插孔以及重開機鍵,整體的I/O配置非常完整。 I/O埠的後段則是面積相當巨大的機頂散熱孔,不難發現散熱孔有特別經過技嘉設計團隊的精心設計,呈現出相當複雜的斜向紋理,而不是一般普通的網點小洞,且一整片金屬頂蓋具備快拆式設計,只要從尾端稍微用力一扳就能卸除,供玩家安裝最高2組140mm風扇或360mm的水冷排,並有提供磁吸式濾網來減少塵埃進到主機中。 比較特別的是,此處的散熱孔寬度其實非常的寬,據小編實測的結果,若不是因為沒有對應的螺絲孔位加上深度不夠,否則是有機會塞進2組200mm的巨型風扇,對此AORUS C500 GLASS選擇把這「多出來」的部分作為理線的功能使用,讓水冷風扇那一堆的線材得以懸掛,解決了大型RGB水冷因為風扇線材太多不容易隱藏的問題。 既然產品都叫AORUS C500 GLASS,那怎麼可以沒有玻璃的成分呢!機殼的左側檔板使用一整片4mm厚的燻黑強化玻璃,還為了避免玩家在裝卸的過程可能會因一個手滑造成玻璃跌落、破碎的意外,技嘉在玻璃的下方加裝了防跌落卡榫,卸下玻璃的時候,以「由上往下傾倒」的方式打開側板,就能夠迴避意外的發生,真的相當貼心。 至於另一邊的右側檔板則是使用標準的金屬板,不過其內部也有暗藏細節,為了讓組裝後的整線工作更為輕鬆,AORUS C500 GLASS在多處都安排了整線束帶,中央的部分更是開闢出了深度達20mm整線溝,電源供應器的安裝空間也相當寬敞,整體的理線空間相當充裕。 另外,左側也預留不少擴充的相關空間,包含頂部有一組ARGB+PWM風扇的控制器、尾端有2個2.5吋硬碟安裝掛架、底部還有2個3.5吋的硬碟籠,還配有抽拉式的濾網來阻擋灰塵,基本足夠滿足絕大多數玩家在主機上的儲存擴充需求,唯一比較可惜的是,由於主機板和電源供應器之間的隔板無法移除,所以無法透過拆除3.5吋硬碟籠的方式來加裝底部進氣的風扇。 尾端的部分,此處AORUS C500 GLASS在安排上相當特別,選擇讓PCIe檔板的排列以「直立顯卡」為優先考量,直接準備了3+3 Slot的直立式PCIe檔板,讓高階顯卡在直立安裝上可以更為彈性,但相對的預設的橫向檔板就只剩下2 Slot,若需要直立排線可能需額外添購。 好在,靠近機殼內側3組Slot是支援「方向轉換」的,只要卸下螺絲之後,就能改成常見的水平擺放形式,加上原有2 Slot,水平狀態下總計檔板數量為8 Slot,所以實際上玩家不論是要直立還是橫放,AORUS C500 GLASS都能完美支援,不得不說如此彈性的PCIe檔板的設計真的相當少見呢! 看完AORUS C500 GLASS機殼外觀後,就不免要來動手實際組裝一下,於是小編利用公司萬能的倉庫,翻出一系列的相關周邊來打造滿滿AORUS信仰的主機,以下是各項主要零件的清單: 主機板:Z690 AORUS XTREME 水冷:AORUS WATERFORCE X 280 記憶體:AORUS Memory DDR5 5200MHz 16GBx2 顯示卡:AORUS GeForce RTX 3060 ELITE 12G SSD:AORUS Gen4 7000s Prem. SSD 1TB 電源:GIGABYTE UD850GM 身為中塔式的機殼,AORUS C500 GLASS在組裝工作上都相當的簡易,技嘉非常貼心的將配件包中的每一種螺絲都分袋包裝,還標上了用途,讓第一次嘗試DIY組裝的玩家能夠更輕易的上手,夾鏈袋的設計也讓事後零件收納更為容易,不像許多機殼廠都是使用一次性包裝來把所有種類螺絲裝在一塊,這點小編給予高度的好評,強烈要求所有廠商向技嘉看齊XD。 整線方面也多虧於寬闊的整線溝槽和電供安裝空間,就算是走「佛系整線」路線的玩家,也只需要稍微把線材找個空間塞一塞,再用束帶捆住即可完成。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AORUS C500 GLASS可以相容到E-ATX尺寸的主機板,但機殼在一些設計上還是以ATX尺寸為考量,例如本次示範的Z690 AORUS XTREME恰巧就是E-ATX尺寸,此時機殼提供的正面埋線遮罩就必須卸除,若是一般的ATX或是更小的Micro-ATX就較不會有此狀況,以目前大多數的選擇上還是以ATX尺寸為主,因此這點對組裝上影響其實不大。 最後就來欣賞一下完工後主機燈光秀吧! AORUS C500 GLASS是一款有真正聽從玩家們需求所打造出來的產品,全新設計的濃厚機甲風格外型強調著對於散熱的重視,同時在組裝上安排了許多精妙細節,從配件包的分袋螺絲、全機快拆式的檔板與濾網、防脫落側透玻璃,以及可以垂直/水平轉換的PCIe檔板等,都展現了技嘉對於對於產品設計的用心與細心,成為一台將信仰與功能性集結於一身的全新產品,值得號召各為「鷹粉」們帶著你們全套裝備一同入手回「嘉」啦! →更多的【PCDIY! Case / Power / 機殼 / 電源供應器 / 電競機殼電源】: →更多的【PCDIY! CPU Cooler / 空冷 / 水冷 / AIO 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風扇】: →更多的【PCDIY! Gaming VGA 電競 顯示卡 / Workstation 工作站 繪圖卡 / GPU 繪圖晶片 / AI NPU 人工智慧加速卡 / 顯示卡支撐架】: →更多的【PCDIY! Monitor / 顯示器 / 電競螢幕 / 投影機 / 電視機 / 螢幕架】: →更多的【PCDIY!八卦】: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賣場情報】:
-
電競霸主降臨真無線藍牙降噪耳機領域,ROG Cetra True Wireless開箱試玩
無論是有線亦或無線,電競耳機大多採用耳罩式設計,且針對PC或是家機平台使用,當然也許可以透過3.5mm音源線來接用手機,但嚴格說起來,那不能真正算作對應手機使用的電競耳機。 而現階段真藍牙無線耳機的趨勢無可抵擋,各大廠都紛紛推出獨家的各項配備,但真無線藍牙「電競」耳機的產品還是偏少,且品質還有待商榷,如今ROG針對移動型裝置、為各位玩家推出了ROG Cetra True Wireless真無線電競耳機,將以輕巧的入耳式耳機、搭配真無線藍牙的低延遲連線、降噪功能,讓玩家在打手遊時,不僅能獲得更加深遠的沉浸感、也能不打擾其他人。 與我們常見的真藍牙無線耳機相同,ROG Cetra True Wireless採用一組充電盒與左右雙耳機的組合,總重僅47公克,攜帶方便,且除了iOS與Android系統之外,亦支援PC、Mac、Switch使用;而不可不提的是,ROG Cetra True Wireless具備IPX4防水等級規範,即使輕巧也不失耐用性。 霧面消光材質設計、搭配通體全黑的顏色選用,讓ROG Cetra True Wireless充電盒在某個角度上看來其實挺像滑鼠的,這點也隱約在暗示ROG對於電競配備的執著,不過搭配其掀蓋開關的模式,又有一種戒指盒的高貴、隆重感,相當有意思。 耳機本體與充電盒的設計並無二致,一樣採用霧面消光材質,但細看的話可以耳機柄上,有大小不一白點點綴,有銀河星空般的感覺;耳機柄的方柱設計以及柄上的稜線條紋,都有別於其他真藍牙無線耳機的圓潤設計,不僅有更銳利的電競風格,也能凸顯出ROG在設計靈感上頗有心得。 雖說電競產品都需要RGB燈效,但沒想到ROG連真藍牙無線耳機、在這小巧玲瓏的體積也能讓電競必配元素出現。大部分真藍牙無線耳機,都是在充電盒上使用燈效,但ROG Cetra True Wireless連耳機柄上也有,不禁令人會心一笑,不過僅在掀開充電盒、替耳機充電時、尋找藍牙配對時會有燈效顯示。 但或許有玩家會因為RGB燈效的設置,而對其續航力感到擔憂,這點倒是不必太緊張,以ROG官方測試來看,在開啟ANC降噪模式時,每次充電皆可讓耳機提供5小時的使用時間,配合充電盒的話有17小時,關閉ANC的話,耳機則有5.5小時使用時間、加上充電盒有21.5小時的續航力。 玩家們可連結充電盒上的Type-C為其充電,搭配快充技術的話,僅需10分鐘就能提供最長1.5小時的使用時間,且擁有無線充電板的玩家,只要裝置相容的話,也可替ROG Cetra True Wireless進行無線充電唷! 誰說只有聽音樂專用的藍牙耳機才需要降噪,ROG Cetra True Wireless也為各位玩家搭載了混合式主動降噪功能,可過濾來自耳機內外的噪音,提供更進一步的沉浸式體驗,讓專心在虛擬戰場中的你,可以更清晰分辨遊戲中,敵我雙方的聲訊與音效。 ROG旗下的電競耳機都裝有獨家的ASUS Essence驅動單體,當然ROG Cetra True Wireless也不例外,特別調校的10mm ASUS Essence驅動單體,配合氣密腔體的設計,讓中、高頻有更純淨的聲音。 耳機阻抗為32 ohm,屬低阻抗耳機(ROG旗下電競耳機大多設定為32 ohm),不需花費太大的功率來驅動耳機,便能擁有足夠的輸出訊號及音量,對續航力也有不錯的助力;而麥克風靈敏度為-38 dB,以ROG Cetra True Wireless來說,麥克風設於耳柄尾端,並不像耳罩式耳機可將麥克風位置設置在更低的地方,甚至耳罩式耳機可獨立在安裝一支麥克風作為延伸,來加強收音,因此ROG Cetra True Wireless其-38 dB的靈敏度,相信在收音方面也是相當足夠。 ROG Cetra True Wireless採用觸控介面模式進行功能操作,左右耳分別使用不同功能,右耳主要以多媒體控制、切換遊戲模式為主,左耳則以降噪功能與呼喚音助理為主;另外,玩家們也可下載Armoury Crate,這裡說的並不是電腦端所用的那個程式,而是手機App,功能介面與電腦程式並沒有太大差別,依舊有顯示剩餘電量以及等化器調整等等功能。 在配戴上,以入耳式耳機的設計結構來講,ROG Cetra True Wireless算得上是相當成功,只需靠上耳朵、不需再另外矯正位置就能順利戴上,軟墊的設計相當舒適,配戴一兩個小時也不會有不適感出現,也因其入耳式的設計,ROG Cetra True Wireless對隔絕外部噪音來說,擁有著不俗的效率;而其混合式降噪功能,在開啟時,會有相當明顯進入某個無響室空間的感覺,相對來說對耳道也會造成壓力,如果有玩家對此感到不適的話,得多多注意一下,不過整體來說,降噪功能相當傑出。 聲響方面,ROG Cetra True Wireless無論是系統語音、遊戲音效,都有相當細緻的呈現,配合ANC功能的話,的確能為玩家帶來相當程度的沉浸感,而三頻之間的表現,以我們最常容易察覺的中高頻較為突出,雖說低頻相較中高頻稍嫌乏力了一些,但不至於出現糊在一起的情況,顆粒感依舊有不錯的呈現。 而在麥克風收音這方面的話,依據小編隊友的回饋,傳達過去的聲音空間感適中,不會有像在遠方說話的情況發生,-38dB的靈敏度即使小聲說話也能清晰表達,不過得注意的是,-38dB這點對ROG Cetra True Wireless來說,是把雙面刃,玩家若是輕敲桌面、離電風扇太近,就很容易將這些外部噪音傳達給隊友,假設能將ROG電競耳機常用的、具備AI降噪技術的麥克風,搭載於ROG Cetra True Wireless或許會有更好的收音表現,但這或許是入耳式耳機體積限制的緣故,搞不好在下一代的ROG Cetra True Wireless會有改善也說不定。 無論是以真無線藍牙耳機、或是無線電競耳機的價位來看,ROG Cetra True Wireless都是相當親民的一款選擇,以ROG專出旗艦款裝備的性格來說,可說是相當令人驚訝,不過倒是不必因為價格就存有疑竇,ROG Cetra True Wireless在音質上仍是有相當的水準,雖說主要還是電競取向,用來聽音樂,其等級也依舊在市售部分產品之上,因此無論是性價比還是表現水準,ROG Cetra True Wireless都是一款值得考慮的電競單品。 ★快來追蹤/加入我們!!! FB玩家社團: Instagram頻道:
-
「宇瞻 ZADAK TWSG4S SSD 2TB」實測開箱,「7,000MB/s俱樂部」PCIe 4.0固態硬碟!
對於多數玩家來說,可能會對「ZADAK」這個品牌感到陌生,其實它是台灣儲存大廠Apacer宇瞻旗下的獨立高階電競品牌,在過去主要是針對國外DIY市場,如今ZADAK返鄉歸來,為大家帶來專為各種遊戲主機設備打造的TWSG4S旗艦PCIe 4.0 M.2 SSD。 TWSG4S在外型上相當吸睛,特製的鋁質散熱器使用少見的銀灰色配色,加上一旁三角形的裝飾設計,相當具有未來的時尚感,對比市場上SSD散熱片多為黑色的情況,這款TWSG4S確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受。 同時,鋁質散熱片的風道設計還特別以PS5的DualSense搖桿為靈感對象,並且可以有效的為SSD降溫達35%,幫助SSD在運作時維持更好的穩定性,防止過熱降頻的問題,而既然在外型上都不忘加入PS5的元素,符合PS5擴充規範當然是一定要的啦!TWSG4S配上散熱器的厚度為10.8mm,低於PS5擴充槽的11.25mm高度限制,為主機賦予更大的遊戲、影集儲存空間。 而除了金屬散熱片之外,TWSG4S還有額外再提供一組石墨烯散熱貼片,透過石墨烯高速導熱的特性,能夠高速分散熱量來到15%的降溫效果,加上輕薄的特性,適合用於筆電或是已經有提供散熱片的主機板中。 效能規格方面,產品提供512GB、1TB、2TB三種容量可供選擇,儲存顆粒用的是Micron出品的3D TLC顆粒,而做為速度核心的控制器則是採用PHISON PS5018-E18旗艦控制器,可以為產品帶來最高7,400 MB/s讀取、7,000 MB/s寫入的極速傳輸效能,支援LDPC ECC錯誤校正、S.M.A.R.T(自我監控、分析、與報告)等技術來降低高速傳輸下發生資料錯誤的可能,原廠亦提供5年的有限保固服務來提供更為完整的使用保障。 接著也透過常見的CrystalDiskInfo來檢視一下實際的相關資訊,從偵測截圖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有成功的辨識出ZADAK TWSG4S 2000GB以及採用的是Gen 4x4的規格,實際上機實測也可以發現到,在CrystalDiskMark 8的測試下,讀寫成績也達到了7,340.31/7,000.64 MB/s,算是相當亮眼的數據,這與官方宣告的讀寫速度相當接近,也算是確實驗證了效能的部分,當然如果再透過另一款檢測軟體ATTO Disk Benchmark的話,最高也有6.95/6.42 GB/s的讀寫表現,以現有的同級SSD來說,也算排位十分靠前的一款了。 前面就已經提及過,即便有加裝散熱器,仍舊是可以相容於PS5主機的擴充槽內空間,因此也順便的透過PS5來檢測一下實際的速度為何,從下面截圖可以看到這款ZASAK TWSG4S的優異表現,直接衝上6,460 MB/s的成績,只能說這款定位高階電競的版本,不只外觀夠酷炫、連效能表現也是一度讚的啦! 面對電競風潮的廣受喜愛下,M.2 SSD也得講究外觀特色才行,這款ZADAK TWSG4S M.2 PCIe Gen 4x4 2TB SSD不僅擁有極佳的讀寫性能,更是具備吸睛的酷炫外型, 不論是作為玩家主機端使用或是加入PS5遊戲主機上都可完全對應,可以說是魚與熊掌兼得的一款極佳推薦入手的SSD,想要與眾不同又不減高速讀寫效能的強大儲存元件嗎?那可就不能錯過這款來自Apacer大廠推出的ZADAK TWSG4S囉!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必恩威 PNY XLR8 CS3140 SSD 2TB」實測開箱,「7,0000MB/s俱樂部」PCIe 4.0固態硬碟!
憑藉著超高的CP值襲捲各大網路論壇與賣場的美系儲存廠PNY,旗下的SSD產品在價格上真的是極為誘人,而且這樣的策略還不僅只侷限在中、低階產品,就連自家最高階,最高讀取速度能逼近7,500 MB/s的XLR8 CS3140也同樣打出1TB不用4,000元超低價要來搶攻玩家們荷包。 XLR8 CS3140主攻大容量需求的玩家,提供1TB、2TB和4TB三種規格可供選擇,產品均為裸片設計,並沒有提供加裝散熱器的版本,畢竟現今的主機板幾乎都有大量散熱片覆蓋,SSD散熱器在實用性方面就顯得不是那麼高,而且相信對於多數玩家而言,與其額外給予「小贈品」,直接回饋到價格上反而更乾脆(壞笑)。 做為SSD速度的核心,XLR8 CS3140使用PHISON PS5018-E18的控制器,搭配SK海力士的快取,在效能上不論哪一種容量版本,均可於CrystalDiskMark 8中的0fill模式下都能有著最高7,500 MB/s超高讀取效能,換成隨機模式也有著約7,400 MB/s的表現。不過如果追求更為極致的全方位體驗,2TB、4TB版本可以進一步的將寫入效能從5,650 MB/s大幅提升到6,850 MB/s。 負責保存資料的儲存顆粒則是選用Micron出品的3D TLC顆粒,整體的用料相當的札實,不因價格戰而犧牲了品質,同時官方也做出5年的有限保固服務,加上原廠現在也在光華商場開設服務據點,讓產品有著更為全方位的完整保障。 實際效能測試中,預設隨機模式下,CrystalDiskMark 8的讀取已經可以接近7,400 MB/s的頂級水準,而如果切換到0fill模式後,在SEQ128K Q32T1的項目裡,還可以在進一步提升,接近官方所宣稱的7,500 MB/s,至於讀取則比較不受測試模式的限制,2TB版本均能跑出6,800 MB/s左右的成績。 近期PNY開始將促銷的目標放到了XLR8 CS3140上,讓1TB價格大幅跳水來到3,700元有找的誇張價位,比一些其他同級競品還要便宜了快要1,000元,堪稱目前CP值最高的高階PCIe 4.0 M.2 SSD,玩家如果想要趁機撿便宜擴充主機的話,可千萬不要錯過喔!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
「必恩威 PNY XLR8 CS3040 2TB」實測開箱,「5,600MB/s俱樂部」PCIe 4.0固態硬碟!
說到台灣的SSD降價潮,PNY絕對是功不可沒的(笑),早先為了在台灣打響知名度,曾多次在網路賣場祭出限時大優惠,也從此打響市場的SSD價格之戰,而當時引發大量話題,佛心價的始祖SSD就是其中的「XLR8 CS3040」這款中階PCIe 4.0 M.2 SSD。 這款XLR8 CS3040 M.2 SSD除提供玩家常見500GB、1TB、2TB的容量選擇之外,還另有相當罕見的4TB版本可以入手,由於全系列均走裸片的產品設計,因此除了一般標準的主機板外,產品也能輕易地進到迷你主機,甚至是使用在Intel第12代Tiger Lake-H的電競筆電中,不用擔心整組SSD尺寸太大與機器周圍零件衝突的問題。 核心規格上,XLR8 CS3040本身是一款「配備獨立快取」的PCIe 4.0 M.2 SSD產品,並採用PHISON出產的PS5016-E16控制器,擁有5,000 MB/s的隨機讀取速度,切換成0Fill模式更能一舉衝上5,600 MB/s,且在寫入上,多數玩家會優先選擇1TB和2TB也能有著4,300 MB/s的表現。 此外,XLR8 CS3040在PS5中的讀取速度同樣也能達到5,600 MB/s,符合PS5主機要求SSD速度應大於5,500 MB/s的擴充規範要求,讓XLR8 CS3040成為市面上為數不多能夠達到PS5遊戲要求的中階SSD產品。 ▲PNY官方親測CS3040在PS5上的讀取性能影片。 在速度之外,XLR8 CS3040在儲存顆粒的品質上也是有所注重得,大眾主要選擇的500GB~2TB版本均選用Toshiba所生產的3D TLC顆粒,光是最入門的500GB版本的TBW總寫入量就達到了850 TB,2TB版本更是上看到誇張的3,600 TB,耐用性相當約是一般同級產品的3倍之多(4TB版本為QLC,TBW值為900 TB)!配合5年的有限保固服務,讓玩家用少少的成本去盡情囤積喜愛的遊戲和還來不及追完的影集。 實測中,CrystalDiskMark 8在0Fill模中,讀取的最高速度來到了5,617 MB/s,符合官方所宣稱的效能,而換成比較貼近現實應用的隨機模式時,SSD的讀取效能則會是5,000 MB/s,寫入的部分則沒有太大變化依然落在4,200 MB/s左右。 PNY在台灣透過XLR8 CS3040的超高CP值打響了自家名號,至今這款SSD依然在網路賣場上有著相當的人氣,也是中階SSD中碩果僅存能夠滿足PS5讀取規範的產品,不論是PC玩家還是PS5玩家,XLR8 CS3040都是容量擴充的一大首選。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HDD/機械硬碟/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行動儲存/外接機械硬碟/外接固態硬碟/隨身碟/記憶卡】: →更多的【PCDIY! NAS/網路儲存裝置】: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
- PHILIPS 276E8VJSB/96顯示器實機開箱, 史上最超值27吋4K級IPS面板極細窄邊框螢幕!